网站首页
Home
修远研究报告
Reports
思想评论
Commentaries
智库信息
Think Tank
文化纵横
Journal
学术著作
Work
关于我们
About Us
学术委员会
Academic Committee
修远动态
Information
透明窗口
Financial Disclosure
加入我们
Join us
       北京修远经济与社会研究基金会(简称“修远基金会”)系北京市民政局批准设立的非公募基金会,业务主管单位为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,于2009年11月注册成立。修远名称,取自《楚辞·离骚》中的”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“。
       旗下品牌刊物《文化纵横》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思想评论杂志。
       修远基金会的研究项目,涉及思想、政治、社会、媒介、可持续发展等多个研究领域,汇集了来自中国社会政治学所、社会学所、新闻传播所,北京大学法治研究中心、马克思主义学院、清华大学人文学院,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、华中科技大学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的多个研究团队和近50位研究人员。修远基金会每年推出一期年度研究报告,探讨文化重建、社会治理、国际战略等方面的重大问题,在政商学界颇具影响。 
       修远认为,中国社会文化之建设,任重而道远,需要有识之士自觉担当与共同努力。
       修远愿意在此过程中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,竭力推动社会和谐与文化复兴之目标的实现。

    
文化纵横
中国问题 中国方法 中国学派
《文化纵横》杂志并不试图办成一个派别学人抱团取暖、同声相求的同人刊物, 而是希望直面这个处于急剧变动的中国和世界,提供思考者以一定距离感来观察和介入这一时势流变的写作平台
 

《文化纵横》的追求

        新刊编辑手记

 

当下中国思想版图分裂、学派山头林立,无疑潜藏着深刻危机。当代中国思想学术所呈现的面貌,已难以揭示和回应真实的社会冲突与价值分歧。

 

1980年代以来,中国思想界的争论塑造了中国改革政治的基本价值框架,围绕国家与市场、自由和公平、权力与自主等议题,思想分歧形成了一种在野的自由讨论空间,制约着由某种支配性价值主导公共政策的形成。而从当下而言,思想界的疲态已经显而易见。欲理解今日中国思想版图之构造,传统的标签业已失效,中国社会的各种利益价值冲突及其话语形态,早已超越传统意识形态所能妥帖安顿的范围。

 

但既有思想解释框架的失效,相反则可能进一步带来意识形态标签更为意气用事的强化,它由学院政治和学派政治引导的奖惩机制催化,助长了当下中国思想市场空前繁荣又无比颓怠的现状。在此种思想氛围下,问题之关键不在于共识的缺乏,因为改革政治的展开从来就不依托于共识的取得。相反,它将思想的活力扼杀乃至引向各种琐碎、狭隘、逼促的局面。这种思想危机要凌驾于表面的学术行政化和体制化所带来的困境。

 

严格而论,时代的思想氛围分为两种:一为开拓进取型,一为收缩防卫型。 中国今日思想界之颓势就表现为后者。繁荣的学术市场难以掩盖处于萎缩之势的思想空间。学术生产空前繁荣,左右对立泾渭分明,而思想创新则推进有限。思想观念难以形成有效的碰撞, 一旦碰撞,不同派别则全力维护自己的狭窄领地。一旦涉及实质思想议题,学术讨论就会被各种立场、姿势和站队支配。这反映的是学术讨论的高度政治化,它不再是改革黄金时代思想界所表现出的进取和活力,相反则是一种不断退缩和走向封闭的时代精神。

 

《文化纵横》杂志并不试图办成一个派别学人抱团取暖、同声相求的同人刊物, 而是希望直面这个处于急剧变动的中国和世界,提供思考者以一定距离感来观察和介入这一时势流变的写作平台。在中国当下,最缺乏的不是一致的声音,最缺少的不是更多的“自己人”,而是在大变动之时代趋势下,激发更为多元、复杂且具有内在张力的思想和争论,只有如此,方能匹配这个伟大的时代 ,只有如此,才能对集体性的思想萎靡有所激荡。

 

作为杂志,《文化纵横》追求直面问题本身。我们始终遵循自己的宗旨,并不去寻找虚幻的中间地带和肤浅的学术背书,而是努力揭示那些活生生的真实存在的场域,去发掘思想观念由以生发演化的社会力量。《文化纵横》并不希望去追认和固化某种传统, 而是试图去触摸和感知中国与世界相互影响和塑造的进程。《文化纵横》杂志八年时间的成长,始终就依循于世界历史和中国时间这一互相展开的内在节奏。对于生成流变中各种空间和时间之体察,是 《文化纵横》杂志独特品格的支点。作为一份思想性杂志,它所存在的价值,就关涉此种存在层面上的的生命意义,它拥有生命,具有它独特的温度、感知和情绪。 

 

《文化纵横》编辑部

2016年02月 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 

2016年2月号   目录

 

封面选题:互联网帝国的崛起

编者按

“连接一切”:论互联网帝国意识形态与实践/胡凌

互联网数据开放的中国逻辑:经济动力与政治意涵/李谦

争夺“网民”:数字资本时代政治主体的生成/王洪

 

历史观

违宪审查制度的第三条道路

——中国宪制的建构与完善/强世功

 

焦点

宪法宣誓,人民监督/冯象

 

观察·社会

遮蔽与反抗:如何讲述工人自杀的故事/卜卫

 

笔谈:中国社会科学知青时代的终结

编者按

理解当今中国文化世代交替的挑战/罗小朋

学风丕变的社会成因/郑也夫

走出社会科学的知青时代/郑戈

 

新国史

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与现实/吴启讷

 

天下

德国的抱负与局限:以难民潮应对政策为例/黄柯

转型拉美的制度痼疾/李江春

 

观念

中国文化的“体”与“用” /胡水君

 

阅世

从海昏侯看汉王朝的接班人问题/朱永嘉
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